2013年 第31卷 第3期
2013, 31(3): 209-218.
DOI: 10.3724/SP.J.1142.2013.30209
摘要:
对云南乃古石林出现频度最高的5种藓类植物做了水土保持作用研究。5种藓类植物鳞叶藓(Taxiphyllum taxirameum (Mitt.) Fleisch.)、灰白青藓(Brachythecium albicans (Hedw.) B.S.G.)、小牛舌藓全缘亚种(Anomodon minor subsp.integerrimus (Mitt.) Iwats.)、中华细枝藓(Lindbergia sinensis (C.Muell.) Broth.)和拟扁枝藓(Homaliadelphus targionianus (Mitt.)Dix.et P.Varde)的生物量等测定结果显示:平均生物量为24.31~103.78 g/m2,平均饱和吸水率为818.24%~1462.02%,最高的达到1659.27%,最低的也达到了590.95%;平均饱和吸水量为216.92~791.80 g/m2,最高的达到1790.28 g/m2;平均成土率为47.32%~111.58%,最高的达到194.82%,最低的也达到19.33%;平均成土量为9.01~46.73 g/m2,最高的达到110.17 g/m2。小牛舌藓全缘亚种的平均饱和吸水量和平均生物量远远高于其他4种藓类,分别为:791.80 g/m2 和103.78 g/m2。相关性分析表明,小牛舌藓全缘亚种的保水成土相关性最显著。它的干重与饱和吸水重、生物量与干重、生物量与饱和吸水量、生物量与成土量、饱和吸水量与成土量都是呈正极显著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乃古石林剑状喀斯特这种缺少土壤、干旱且保水能力弱的景区环境,藓类植物以其特有的生态功能在石林景观多样性、水土保持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云南乃古石林出现频度最高的5种藓类植物做了水土保持作用研究。5种藓类植物鳞叶藓(Taxiphyllum taxirameum (Mitt.) Fleisch.)、灰白青藓(Brachythecium albicans (Hedw.) B.S.G.)、小牛舌藓全缘亚种(Anomodon minor subsp.integerrimus (Mitt.) Iwats.)、中华细枝藓(Lindbergia sinensis (C.Muell.) Broth.)和拟扁枝藓(Homaliadelphus targionianus (Mitt.)Dix.et P.Varde)的生物量等测定结果显示:平均生物量为24.31~103.78 g/m2,平均饱和吸水率为818.24%~1462.02%,最高的达到1659.27%,最低的也达到了590.95%;平均饱和吸水量为216.92~791.80 g/m2,最高的达到1790.28 g/m2;平均成土率为47.32%~111.58%,最高的达到194.82%,最低的也达到19.33%;平均成土量为9.01~46.73 g/m2,最高的达到110.17 g/m2。小牛舌藓全缘亚种的平均饱和吸水量和平均生物量远远高于其他4种藓类,分别为:791.80 g/m2 和103.78 g/m2。相关性分析表明,小牛舌藓全缘亚种的保水成土相关性最显著。它的干重与饱和吸水重、生物量与干重、生物量与饱和吸水量、生物量与成土量、饱和吸水量与成土量都是呈正极显著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乃古石林剑状喀斯特这种缺少土壤、干旱且保水能力弱的景区环境,藓类植物以其特有的生态功能在石林景观多样性、水土保持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013, 31(3): 219-227.
DOI: 10.3724/SP.J.1142.2013.30219
摘要:
于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对位于长江三峡库区内的湖北省兴山县古夫河着生的藻类和水体共采样10次,共鉴定出着生藻类28属,检测水质指标12项。对水质变量进行因子分析,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选取4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主要代表总氮(TN)和硝酸盐氮(NO3--N),第二主成分主要代表pH和化学需氧量(CODCr),第三主成分主要代表磷酸盐磷(PO43--P)、总磷(TP)和氨氮(NH4+-N),第四主成分主要代表电导率(Cond)和总有机碳(TOC)。将提取的9项主要水质因子与着生藻类重要属进行典型对应分析(CCA),结果可见,古夫河主要水质因子与着生藻类类群分布相关性大小为:CODCr>pH>TN>NO3--N>TOC>TP>PO43--P>Cond>NH4+-N。Monte Carlo显著性检验表明,CODCr和pH对古夫河着生藻类物种组成及空间分布的影响最大,其次为TN、NO3--N和TOC。pH与CODCr呈极强的负相关关系,古夫河着生藻类大多数类群均与CODCr表现出正相关关系,仅胶毛藻属(Chaetophora)倾向低CODcr和偏碱性的环境。TN和NO3--N有很强正相关性,而两者均与TOC有强负相关,它们将古夫河着生藻类大体上分为两类,即亲碳元素的类群和亲氮元素的类群。TP通常是河流生态系统中的限制性营养因子,但在古夫河流域中并不是影响着生藻类物种分布的主要水质因子。
于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对位于长江三峡库区内的湖北省兴山县古夫河着生的藻类和水体共采样10次,共鉴定出着生藻类28属,检测水质指标12项。对水质变量进行因子分析,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选取4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主要代表总氮(TN)和硝酸盐氮(NO3--N),第二主成分主要代表pH和化学需氧量(CODCr),第三主成分主要代表磷酸盐磷(PO43--P)、总磷(TP)和氨氮(NH4+-N),第四主成分主要代表电导率(Cond)和总有机碳(TOC)。将提取的9项主要水质因子与着生藻类重要属进行典型对应分析(CCA),结果可见,古夫河主要水质因子与着生藻类类群分布相关性大小为:CODCr>pH>TN>NO3--N>TOC>TP>PO43--P>Cond>NH4+-N。Monte Carlo显著性检验表明,CODCr和pH对古夫河着生藻类物种组成及空间分布的影响最大,其次为TN、NO3--N和TOC。pH与CODCr呈极强的负相关关系,古夫河着生藻类大多数类群均与CODCr表现出正相关关系,仅胶毛藻属(Chaetophora)倾向低CODcr和偏碱性的环境。TN和NO3--N有很强正相关性,而两者均与TOC有强负相关,它们将古夫河着生藻类大体上分为两类,即亲碳元素的类群和亲氮元素的类群。TP通常是河流生态系统中的限制性营养因子,但在古夫河流域中并不是影响着生藻类物种分布的主要水质因子。
2013, 31(3): 228-241.
DOI: 10.3724/SP.J.1142.2013.30228
摘要:
以107份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种质资源为材料,分析了各基因型的抗麦长管蚜特征,共发现1份高抗材料和19份中抗材料。另外,对各供试材料的分蘖数、千粒重、抽穗期等10个小麦农艺性状指标进行了调查。经相关性检验发现,分蘖数和株高均与抗虫指数和抗虫级别呈极显著负相关。综合抗虫指数、抗虫级别和10个小麦农艺性状共12个特征数据进行TOPSIS分析,结果发现,来自伊朗的小麦品种PI 623081表现最好,其次是华麦8号、黔麦15和PI 634770等,新麦19的表现最差。研究结果对小麦的抗虫育种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107份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种质资源为材料,分析了各基因型的抗麦长管蚜特征,共发现1份高抗材料和19份中抗材料。另外,对各供试材料的分蘖数、千粒重、抽穗期等10个小麦农艺性状指标进行了调查。经相关性检验发现,分蘖数和株高均与抗虫指数和抗虫级别呈极显著负相关。综合抗虫指数、抗虫级别和10个小麦农艺性状共12个特征数据进行TOPSIS分析,结果发现,来自伊朗的小麦品种PI 623081表现最好,其次是华麦8号、黔麦15和PI 634770等,新麦19的表现最差。研究结果对小麦的抗虫育种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3, 31(3): 242-247.
DOI: 10.3724/SP.J.1142.2013.30242
摘要:
以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 Muell.Arg.)RRIM600、GT1、RRII105、IAN873、RRIM712、PB217等6个品种为对象,对不同品种橡胶树雌花分布和座果位置进行了观察和统计。结果表明:不同橡胶树品种间,圆锥花序上雌花的个数、雌花在花序上的位置分布和结果侧枝上的花序数存在极显著差异。雌花和果实在圆锥花序上的分布规律相似,主要分布在圆锥花序的顶端和下部;结果花序主要分布在结果侧枝的下部,圆锥花序距离树干越远,则花序结果的几率越小。因此,在橡胶树杂交育种时,可以只对相关品种座果率高的结果侧枝相应位置上的花序及花序上相应的雌花进行授粉,而摘掉其余座果率低的花序和雌花,从而提高杂交育种效率和效果。
以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 Muell.Arg.)RRIM600、GT1、RRII105、IAN873、RRIM712、PB217等6个品种为对象,对不同品种橡胶树雌花分布和座果位置进行了观察和统计。结果表明:不同橡胶树品种间,圆锥花序上雌花的个数、雌花在花序上的位置分布和结果侧枝上的花序数存在极显著差异。雌花和果实在圆锥花序上的分布规律相似,主要分布在圆锥花序的顶端和下部;结果花序主要分布在结果侧枝的下部,圆锥花序距离树干越远,则花序结果的几率越小。因此,在橡胶树杂交育种时,可以只对相关品种座果率高的结果侧枝相应位置上的花序及花序上相应的雌花进行授粉,而摘掉其余座果率低的花序和雌花,从而提高杂交育种效率和效果。
2013, 31(3): 248-260.
DOI: 10.3724/SP.J.1142.2013.30248
摘要:
Synechocystis sp.PCC 6803是一种良好的研究光合作用的模式生物,其中slr1122编码一个250个氨基酸的未知蛋白。据报道Slr1122可能与杂合传感激酶(hybrid sensory kinase)Sll1672(Hik12)相互作用,本研究通过复合物实验证实了Slr1122与Sll1672确实存在相互作用。利用 32P标记证明,在加入Slr1122后Hik12的磷酸化受到了明显的影响,推测其可能参与该双组分系统的调控。通过同源双交换,用卡那霉素抗性基因替换slr1122,将slr1122从Synechocystis sp.PCC 6803中敲除,构建了slr1122的缺失体Δslr1122。研究发现在Δslr1122中,编码PSⅡ中核心蛋白D1亚基的slr1181(psbAI)的转录水平明显降低,使PSⅡ光合作用受到影响,导致Δslr1122的生长速率低于野生型(WT)。同时slr1122的缺失使得蓝细菌对光的敏感性增强,在弱光条件下,Δslr1122对光能的利用效率高于WT,其生长速率也较WT高,但与此相反,Δslr1122对强光的耐受力及生长速率则不及WT。Δslr1122体内的藻胆蛋白含量与色素含量均降低,尤其是类胡萝卜素,RT-PCR的结果也显示合成类胡萝卜素过程中的5个关键酶转录水平均下降。这可能是Δslr1122对氧化胁迫变得敏感的原因之一。总之,Slr1122影响杂合传感激酶Hik12磷酸化并参与调节Synechocystis sp.PCC 6803的光合色素合成。
Synechocystis sp.PCC 6803是一种良好的研究光合作用的模式生物,其中slr1122编码一个250个氨基酸的未知蛋白。据报道Slr1122可能与杂合传感激酶(hybrid sensory kinase)Sll1672(Hik12)相互作用,本研究通过复合物实验证实了Slr1122与Sll1672确实存在相互作用。利用 32P标记证明,在加入Slr1122后Hik12的磷酸化受到了明显的影响,推测其可能参与该双组分系统的调控。通过同源双交换,用卡那霉素抗性基因替换slr1122,将slr1122从Synechocystis sp.PCC 6803中敲除,构建了slr1122的缺失体Δslr1122。研究发现在Δslr1122中,编码PSⅡ中核心蛋白D1亚基的slr1181(psbAI)的转录水平明显降低,使PSⅡ光合作用受到影响,导致Δslr1122的生长速率低于野生型(WT)。同时slr1122的缺失使得蓝细菌对光的敏感性增强,在弱光条件下,Δslr1122对光能的利用效率高于WT,其生长速率也较WT高,但与此相反,Δslr1122对强光的耐受力及生长速率则不及WT。Δslr1122体内的藻胆蛋白含量与色素含量均降低,尤其是类胡萝卜素,RT-PCR的结果也显示合成类胡萝卜素过程中的5个关键酶转录水平均下降。这可能是Δslr1122对氧化胁迫变得敏感的原因之一。总之,Slr1122影响杂合传感激酶Hik12磷酸化并参与调节Synechocystis sp.PCC 6803的光合色素合成。
2013, 31(3): 261-268.
DOI: 10.3724/SP.J.1142.2013.30261
摘要:
肉桂醇脱氢酶(cinnamyl alcohol dehydrogenase, CAD)依赖于NADPH还原肉桂醛及其衍生物,是催化木质素单体生物合成途径的最后一步关键酶。通过分析丹参转录组数据库,从丹参中获得一条肉桂醇脱氢酶基因,命名为SmCAD (Genebank注册号:HQ162287)。该序列包含一个长为1083 bp的开放阅读框,有3个内含子和4个外显子,编码360个氨基酸,含有NADP(H)结合域,Zn1和Zn2锌结合位点。利用BD walking的方法获得其启动子序列1202 bp,序列分析结果表明,SmCAD启动子区包含茉莉酸甲酯(MeJA)、脱落酸(ABA)、赤霉素(GA3)响应元件以及MYB结合位点。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丹参根、茎、叶中均有表达,且其表达受到MeJA的诱导和GA3的抑制,推测该基因可能参与了丹参对外源信号的应答反应。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SmCAD基因在丹参中的具体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肉桂醇脱氢酶(cinnamyl alcohol dehydrogenase, CAD)依赖于NADPH还原肉桂醛及其衍生物,是催化木质素单体生物合成途径的最后一步关键酶。通过分析丹参转录组数据库,从丹参中获得一条肉桂醇脱氢酶基因,命名为SmCAD (Genebank注册号:HQ162287)。该序列包含一个长为1083 bp的开放阅读框,有3个内含子和4个外显子,编码360个氨基酸,含有NADP(H)结合域,Zn1和Zn2锌结合位点。利用BD walking的方法获得其启动子序列1202 bp,序列分析结果表明,SmCAD启动子区包含茉莉酸甲酯(MeJA)、脱落酸(ABA)、赤霉素(GA3)响应元件以及MYB结合位点。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丹参根、茎、叶中均有表达,且其表达受到MeJA的诱导和GA3的抑制,推测该基因可能参与了丹参对外源信号的应答反应。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SmCAD基因在丹参中的具体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2013, 31(3): 269-277.
DOI: 10.3724/SP.J.1142.2013.30269
摘要:
为探讨NO对He-Ne激光和增强UV-B辐射小麦(Triticum aestivuml)气孔运动的作用机理,采用低剂量(5 mW·mm-2)He-Ne激光和增强(10.08 kJ·m-2·d-1)UV-B辐射并结合药理学实验和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对ML7113小麦的叶片及表皮条进行不同的处理,结果显示:(1)UV-B辐射既可诱导小麦叶片气孔关闭,又能够明显增加气孔保卫细胞和叶片的NO水平,且NO清除剂明显抑制了UV-B辐射诱导的小麦叶片气孔关闭,同时气孔保卫细胞和叶片内的NO含量明显减少。(2)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L-NAME对经UV-B辐射诱导的小麦幼苗气孔开度及保卫细胞和叶片内NO含量的抑制程度明显大于硝酸还原酶(NR)抑制剂NaN3对其的抑制程度,说明一氧化氮合酶(NOS)合成途径是小麦叶片经UV-B辐射后NO的主要产生途径。(3)就气孔开度而言,L>CK>BL>B。就小麦叶片及保卫细胞内NO含量而言,B>BL>CK>L。就硝酸还原酶(NR)和一氧化氮合酶(NOS)的活性而言,B组NR活性最低,NOS活性最高,L组NR活性最高,NOS活性最低。表明经He-Ne激光和增强UV-B辐射诱导的小麦气孔开度的变化确实与保卫细胞及叶片中NO含量的多少有关,气孔开度的减小及增大对应于NO含量的增多或减少,同时进一步证实了小麦叶片经He-Ne激光单独辐照后,NO的主要合成途径也来源于NOS途径。
为探讨NO对He-Ne激光和增强UV-B辐射小麦(Triticum aestivuml)气孔运动的作用机理,采用低剂量(5 mW·mm-2)He-Ne激光和增强(10.08 kJ·m-2·d-1)UV-B辐射并结合药理学实验和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对ML7113小麦的叶片及表皮条进行不同的处理,结果显示:(1)UV-B辐射既可诱导小麦叶片气孔关闭,又能够明显增加气孔保卫细胞和叶片的NO水平,且NO清除剂明显抑制了UV-B辐射诱导的小麦叶片气孔关闭,同时气孔保卫细胞和叶片内的NO含量明显减少。(2)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L-NAME对经UV-B辐射诱导的小麦幼苗气孔开度及保卫细胞和叶片内NO含量的抑制程度明显大于硝酸还原酶(NR)抑制剂NaN3对其的抑制程度,说明一氧化氮合酶(NOS)合成途径是小麦叶片经UV-B辐射后NO的主要产生途径。(3)就气孔开度而言,L>CK>BL>B。就小麦叶片及保卫细胞内NO含量而言,B>BL>CK>L。就硝酸还原酶(NR)和一氧化氮合酶(NOS)的活性而言,B组NR活性最低,NOS活性最高,L组NR活性最高,NOS活性最低。表明经He-Ne激光和增强UV-B辐射诱导的小麦气孔开度的变化确实与保卫细胞及叶片中NO含量的多少有关,气孔开度的减小及增大对应于NO含量的增多或减少,同时进一步证实了小麦叶片经He-Ne激光单独辐照后,NO的主要合成途径也来源于NOS途径。
2013, 31(3): 278-285.
DOI: 10.3724/SP.J.1142.2013.30278
摘要:
以葱莲(Zephyranthes candida)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外源脱落酸、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SNP)及过氧化氢对花瓣和叶片表皮气孔开闭的影响,以期为三者在切花保鲜中的应用提供新的依据。实验结果表明,10~1000 μmol/L脱落酸和硝普钠均能不同程度地引起花瓣和叶片表皮气孔关闭,且花瓣气孔较叶片气孔有更高的敏感性。过氧化氢对叶片表皮气孔开闭的影响大于对花瓣气孔的影响,花瓣表皮的气孔孔径仅在1000 μmol/L处理时变化显著。这说明在外源信号物质延缓切花衰老的过程中,花瓣表皮气孔的运动也可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适当外源信号物质处理能诱导花瓣表皮气孔关闭,从而使花瓣的蒸腾作用减小,维持植物体内水势,延缓切花衰老。
以葱莲(Zephyranthes candida)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外源脱落酸、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SNP)及过氧化氢对花瓣和叶片表皮气孔开闭的影响,以期为三者在切花保鲜中的应用提供新的依据。实验结果表明,10~1000 μmol/L脱落酸和硝普钠均能不同程度地引起花瓣和叶片表皮气孔关闭,且花瓣气孔较叶片气孔有更高的敏感性。过氧化氢对叶片表皮气孔开闭的影响大于对花瓣气孔的影响,花瓣表皮的气孔孔径仅在1000 μmol/L处理时变化显著。这说明在外源信号物质延缓切花衰老的过程中,花瓣表皮气孔的运动也可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适当外源信号物质处理能诱导花瓣表皮气孔关闭,从而使花瓣的蒸腾作用减小,维持植物体内水势,延缓切花衰老。
2013, 31(3): 286-296.
DOI: 10.3724/SP.J.1142.2013.30286
摘要:
为研究雷公藤的耐磷胁迫性,对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一年生和三年生同一无性系扦插苗采用土培的方法进行了控制条件下的低磷胁迫实验,以KH2PO4为磷源,土壤中P2O5浓度为0、5、10、15、20、25(CK)mg/kg,低磷胁迫3 个月和6 个月后取叶片测定其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酸性磷酸酶(APA)活性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低磷胁迫下一年生和三年生雷公藤叶片SOD、APA活性升高,MDA、Pro含量增加,并呈现随低磷胁迫加重和胁迫时间延长而上升趋势,低磷胁迫下各处理的一年生和三年生雷公藤叶片CAT、POD活性普遍低于对照,并随着低磷胁迫程度的加重而呈下降趋势。低磷胁迫下雷公藤幼苗叶片的几种保护酶活性、MDA、Pro含量以及APA活性响应都较为灵敏,保护酶系统在15、20 mg/kg处理下能够起到较好保护作用,表明雷公藤能通过自身生理调节来适应中度和轻度缺磷环境;综合各项生理指标,三年生雷公藤相对于一年生雷公藤显示了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和渗透调节能力,具有较强的耐低磷能力,对磷较为缺乏的林地下套种雷公藤的苗龄选择有参考价值。
为研究雷公藤的耐磷胁迫性,对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一年生和三年生同一无性系扦插苗采用土培的方法进行了控制条件下的低磷胁迫实验,以KH2PO4为磷源,土壤中P2O5浓度为0、5、10、15、20、25(CK)mg/kg,低磷胁迫3 个月和6 个月后取叶片测定其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酸性磷酸酶(APA)活性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低磷胁迫下一年生和三年生雷公藤叶片SOD、APA活性升高,MDA、Pro含量增加,并呈现随低磷胁迫加重和胁迫时间延长而上升趋势,低磷胁迫下各处理的一年生和三年生雷公藤叶片CAT、POD活性普遍低于对照,并随着低磷胁迫程度的加重而呈下降趋势。低磷胁迫下雷公藤幼苗叶片的几种保护酶活性、MDA、Pro含量以及APA活性响应都较为灵敏,保护酶系统在15、20 mg/kg处理下能够起到较好保护作用,表明雷公藤能通过自身生理调节来适应中度和轻度缺磷环境;综合各项生理指标,三年生雷公藤相对于一年生雷公藤显示了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和渗透调节能力,具有较强的耐低磷能力,对磷较为缺乏的林地下套种雷公藤的苗龄选择有参考价值。
2013, 31(3): 297-303.
DOI: 10.3724/SP.J.1142.2013.30297
摘要:
为揭示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 Bunge)不同性别植株的生理差异,以雌株和雄株叶片为试材,对叶片赤霉素(GA3)、脱落酸(ABA)、吲哚-3-乙酸(IAA)、亚精胺(Spd)、精胺(Spm)和腐胺(Put)含量变化及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黄连木雌、雄株叶片GA3含量在6至9月均达到极显著差异,含量均在10月8日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00.9 μg/g FW和92.9 μg/g FW;雄株叶片ABA含量均高于雌株,雌、雄株叶片ABA含量在5月21日和7月8日达到极显著差异,5月21日均为最小值,含量分别为222.0 ng/g FW和340.1 ng/g FW;雄株叶片IAA含量均高于雌株,雌、雄植株叶片中IAA含量在8月8日达到极显著差异,9月8日达到最大值,分别为984.8 ng/g FW和1000.6 ng/g FW;雌株GA3/ABA的比值在7月至9月极显著高于雄株,9月8日差异值最大,为42.8;雌、雄株叶片IAA/ABA在5月21日差异值最大,为0.54;雌、雄株叶片Spd含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均在7月8日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7.9 μg/g FW和42.8 μg/g FW;雄株叶片Spm含量均大于雌株,雌、雄株叶片Spm含量在10月8日达到极显著差异,均在7月8日出现最大值,分别为24.3 μg/g FW和34.5 μg/g FW;雄株叶片Put含量在各个时期均低于雌株,雌、雄株叶片Put含量除5月21日外,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在9月8日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56.0 μg/g FW和135.1 μg/g FW。雌、雄株叶片、叶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有显著差异,雌株叶片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有5条带,分别为POD-1、POD-2、POD-3、POD-4、POD-5;雄株叶片只有4条带,分别为POD-2、POD-3、POD-4、POD-5;雌株叶柄内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有4条带,分别为POD-1'、POD-3'、POD-4'、POD-5',雄株叶柄内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有3条带,分别为POD-2'、POD-4'、POD-5'。POD-1为雌株叶片特有条带,POD-1'、POD-3'为雌株叶柄特有条带,POD-2'为雄株叶柄特有条带。通过试验得出,黄连木叶片中ABA、IAA、Spd、Spm和Put含量与性别有关,叶片和叶柄的POD同工酶条带也是鉴别黄连木性别的有效指标。
为揭示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 Bunge)不同性别植株的生理差异,以雌株和雄株叶片为试材,对叶片赤霉素(GA3)、脱落酸(ABA)、吲哚-3-乙酸(IAA)、亚精胺(Spd)、精胺(Spm)和腐胺(Put)含量变化及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黄连木雌、雄株叶片GA3含量在6至9月均达到极显著差异,含量均在10月8日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00.9 μg/g FW和92.9 μg/g FW;雄株叶片ABA含量均高于雌株,雌、雄株叶片ABA含量在5月21日和7月8日达到极显著差异,5月21日均为最小值,含量分别为222.0 ng/g FW和340.1 ng/g FW;雄株叶片IAA含量均高于雌株,雌、雄植株叶片中IAA含量在8月8日达到极显著差异,9月8日达到最大值,分别为984.8 ng/g FW和1000.6 ng/g FW;雌株GA3/ABA的比值在7月至9月极显著高于雄株,9月8日差异值最大,为42.8;雌、雄株叶片IAA/ABA在5月21日差异值最大,为0.54;雌、雄株叶片Spd含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均在7月8日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7.9 μg/g FW和42.8 μg/g FW;雄株叶片Spm含量均大于雌株,雌、雄株叶片Spm含量在10月8日达到极显著差异,均在7月8日出现最大值,分别为24.3 μg/g FW和34.5 μg/g FW;雄株叶片Put含量在各个时期均低于雌株,雌、雄株叶片Put含量除5月21日外,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在9月8日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56.0 μg/g FW和135.1 μg/g FW。雌、雄株叶片、叶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有显著差异,雌株叶片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有5条带,分别为POD-1、POD-2、POD-3、POD-4、POD-5;雄株叶片只有4条带,分别为POD-2、POD-3、POD-4、POD-5;雌株叶柄内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有4条带,分别为POD-1'、POD-3'、POD-4'、POD-5',雄株叶柄内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有3条带,分别为POD-2'、POD-4'、POD-5'。POD-1为雌株叶片特有条带,POD-1'、POD-3'为雌株叶柄特有条带,POD-2'为雄株叶柄特有条带。通过试验得出,黄连木叶片中ABA、IAA、Spd、Spm和Put含量与性别有关,叶片和叶柄的POD同工酶条带也是鉴别黄连木性别的有效指标。
2013, 31(3): 304-312.
DOI: 10.3724/SP.J.1142.2013.30304
摘要:
以CTAB法提取油棕(Elaeis guineensis)中果皮5个不同发育时期(G1~G5)的小RNA。从前期研究获得的油棕小RNA测序数据库中筛选12个候选miRNA,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RT-PCR)检测其在果实发育过程中的表达量变化,并进一步对显著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靶基因预测。结果表明:中果皮5个不同发育时期小RNA的OD260/OD280 比值在1.7~2.0之间;浓度分别是289、364、476、213、390 ng/μL;qRT-PCR检测结果显示,12个候选miRNA在5个发育时期均显著性差异表达,特别是在中果皮发育第4个时期(G4)和第5个时期(G5)表达量极显著增高,其中miR395和miR156在第4个时期表达量最高;miR395和miR528在发育第5时期表达量最高;靶基因预测结果显示差异表达的部分miRNA,其靶基因可能参与了脂肪酸代谢通路,如磷脂酸磷酸脂酶和磷脂酶D。本研究筛选的与脂肪酸代谢相关的miRNA为今后油棕脂肪酸代谢调控通路研究提供了可能的线索。
以CTAB法提取油棕(Elaeis guineensis)中果皮5个不同发育时期(G1~G5)的小RNA。从前期研究获得的油棕小RNA测序数据库中筛选12个候选miRNA,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RT-PCR)检测其在果实发育过程中的表达量变化,并进一步对显著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靶基因预测。结果表明:中果皮5个不同发育时期小RNA的OD260/OD280 比值在1.7~2.0之间;浓度分别是289、364、476、213、390 ng/μL;qRT-PCR检测结果显示,12个候选miRNA在5个发育时期均显著性差异表达,特别是在中果皮发育第4个时期(G4)和第5个时期(G5)表达量极显著增高,其中miR395和miR156在第4个时期表达量最高;miR395和miR528在发育第5时期表达量最高;靶基因预测结果显示差异表达的部分miRNA,其靶基因可能参与了脂肪酸代谢通路,如磷脂酸磷酸脂酶和磷脂酶D。本研究筛选的与脂肪酸代谢相关的miRNA为今后油棕脂肪酸代谢调控通路研究提供了可能的线索。
2013, 31(3): 313-320.
DOI: 10.3724/SP.J.1142.2013.30313
摘要: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油茶(Camellia oleifera)芽苗砧嫁接口的愈合过程进行组织解剖学研究。观察结果表明:(1)在嫁接后的第 4 天,嫁接口产生隔离层;在嫁接后的第8 天,嫁接口的砧木产生愈伤组织;在嫁接后的第16 天,嫁接口的接穗产生愈伤组织;在嫁接后的第22 天,嫁接口的砧木与接穗连接;在嫁接后的第29 天,嫁接口的形成层分化形成;在嫁接后的第35 天,嫁接口的愈伤组织维管束形成,接穗连接成功。(2)油茶芽苗砧嫁接部位愈伤组织形成前,芽苗砧木的解剖结构在短时间内加速发育,逐渐与接穗的组织结构相似。(3)嫁接口的形成层和其它薄壁细胞组织均能产生愈伤组织,但形成层是其主要来源。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油茶(Camellia oleifera)芽苗砧嫁接口的愈合过程进行组织解剖学研究。观察结果表明:(1)在嫁接后的第 4 天,嫁接口产生隔离层;在嫁接后的第8 天,嫁接口的砧木产生愈伤组织;在嫁接后的第16 天,嫁接口的接穗产生愈伤组织;在嫁接后的第22 天,嫁接口的砧木与接穗连接;在嫁接后的第29 天,嫁接口的形成层分化形成;在嫁接后的第35 天,嫁接口的愈伤组织维管束形成,接穗连接成功。(2)油茶芽苗砧嫁接部位愈伤组织形成前,芽苗砧木的解剖结构在短时间内加速发育,逐渐与接穗的组织结构相似。(3)嫁接口的形成层和其它薄壁细胞组织均能产生愈伤组织,但形成层是其主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