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第31卷 第2期
2013, 31(2): 107-113.
DOI: 10.3724/SP.J.1142.2013.20107
摘要:
为揭示AM真菌对宿主滨梅(Prunus maritima)的作用特点及对根部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于2009年4月、7月和10月分别从江苏傅家边丘陵山地滨梅根围分0~10、 10~20、 20~30、 30~40、 40~50 cm 5个土层采集土壤样品,观察滨梅AM菌根结构,测定了AM真菌侵染率、孢子密度、土壤磷酸酶、脲酶活性及有效磷、碱解氮含量,着重分析了AM真菌与土壤酶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滨梅能与AM真菌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共生体为泡囊-丛枝结构;AM真菌侵染率和孢子密度分别在7月份和10月份最高,均出现在0~20 cm土层,并随土层加深而下降;AM真菌侵染率与土壤酸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碱磷酸酶活性显著正相关,而与脲酶活性无相关性;AM真菌孢子密度与碱性磷酸酶、脲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孢子密度与土壤有效磷、土壤碱解氮含量显著正相关,但AM真菌侵染率仅与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正相关;孢子密度与菌根侵染率之间无相关性。可见,滨梅AM真菌侵染率与孢子密度有明显的时空分布并与土壤因子尤其是某些土壤酶活性密切相关,且AM菌根的形成是滨梅适应丘陵山地干旱贫瘠环境的有效对策之一。
为揭示AM真菌对宿主滨梅(Prunus maritima)的作用特点及对根部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于2009年4月、7月和10月分别从江苏傅家边丘陵山地滨梅根围分0~10、 10~20、 20~30、 30~40、 40~50 cm 5个土层采集土壤样品,观察滨梅AM菌根结构,测定了AM真菌侵染率、孢子密度、土壤磷酸酶、脲酶活性及有效磷、碱解氮含量,着重分析了AM真菌与土壤酶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滨梅能与AM真菌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共生体为泡囊-丛枝结构;AM真菌侵染率和孢子密度分别在7月份和10月份最高,均出现在0~20 cm土层,并随土层加深而下降;AM真菌侵染率与土壤酸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碱磷酸酶活性显著正相关,而与脲酶活性无相关性;AM真菌孢子密度与碱性磷酸酶、脲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孢子密度与土壤有效磷、土壤碱解氮含量显著正相关,但AM真菌侵染率仅与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正相关;孢子密度与菌根侵染率之间无相关性。可见,滨梅AM真菌侵染率与孢子密度有明显的时空分布并与土壤因子尤其是某些土壤酶活性密切相关,且AM菌根的形成是滨梅适应丘陵山地干旱贫瘠环境的有效对策之一。
摘要:
掌握马尾松叶面积指数(LAI)的时空分布规律是实现马尾松毛虫害空间监测与预警的基础要求。以福建省38个气候台站测定的2010年平均气温、平均气温距平、降雨量、降雨量距平、日照时数及日照时数距平等6个气候要素及实地测定的90个马尾松LAI数据为基础,分别从省域、地市两个尺度分析了福建省马尾松LAI对气候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除日照时数距平外,其他5个气候要素对马尾松LAI均有显著影响,相关系数排序为:平均气温>降雨量>日照时数>平均气温距平>降雨量距平;(2)从省域尺度上看,马尾松LAI对平均气温的响应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对平均气温距平的响应可以用三次曲线较好地予以说明;LAI对降雨量的响应是负向的,降雨量距平对LAI的影响与平均温度相似;对日照时数的响应则呈开头向上的抛物线;(3)从地市尺度上看,马尾松主产区南平、三明、龙岩3市的LAI普遍低于沿海非主产区,尤以南平最低,一方面是由于马尾松LAI 对气候要素的直接响应,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气候对松毛虫分布的影响,使LAI呈现沿海高、内陆低的空间特征。
掌握马尾松叶面积指数(LAI)的时空分布规律是实现马尾松毛虫害空间监测与预警的基础要求。以福建省38个气候台站测定的2010年平均气温、平均气温距平、降雨量、降雨量距平、日照时数及日照时数距平等6个气候要素及实地测定的90个马尾松LAI数据为基础,分别从省域、地市两个尺度分析了福建省马尾松LAI对气候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除日照时数距平外,其他5个气候要素对马尾松LAI均有显著影响,相关系数排序为:平均气温>降雨量>日照时数>平均气温距平>降雨量距平;(2)从省域尺度上看,马尾松LAI对平均气温的响应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对平均气温距平的响应可以用三次曲线较好地予以说明;LAI对降雨量的响应是负向的,降雨量距平对LAI的影响与平均温度相似;对日照时数的响应则呈开头向上的抛物线;(3)从地市尺度上看,马尾松主产区南平、三明、龙岩3市的LAI普遍低于沿海非主产区,尤以南平最低,一方面是由于马尾松LAI 对气候要素的直接响应,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气候对松毛虫分布的影响,使LAI呈现沿海高、内陆低的空间特征。
摘要:
以植物群系为指标,采用亲和度分析法测度湖北省的植被格局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植被格局的镶嵌多样性值(mosaic diversity,m)为4.071,景观复杂,不存在明显的生态梯度。根据平均亲和度(mean affinities,MA),可将湖北省的植被划分为3类:第一类为中心点,位于中心点的植被比较典型和常见,对联结整个景观的各斑块起着关键的作用,包括武汉市、襄阳市、黄冈市和随州市等4个分区;第二类为外点,位于外点的植被较为珍稀,多为当地特有,对构成整个植被格局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意义重大,包括鹤峰县、利川市和咸丰县等3个分区;第三类为中间点,位于中间点的植被普遍度和稀有度适中,占据了较多的生境空间,是构成整个湖北省植被格局的基础,包括黄石市、荆州市、荆门市、宜昌市等14个分区。将平均相似性值(mean similarity, MS)从中心点到外点排序,结果表明,毗邻地区相似性高,鄂东北、鄂西北、鄂东南以及江汉平原构成了整个植被格局的普遍性,鄂西南则构成其独特性。湖北省植被格局东部和西部差异较大,比较复杂。
以植物群系为指标,采用亲和度分析法测度湖北省的植被格局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植被格局的镶嵌多样性值(mosaic diversity,m)为4.071,景观复杂,不存在明显的生态梯度。根据平均亲和度(mean affinities,MA),可将湖北省的植被划分为3类:第一类为中心点,位于中心点的植被比较典型和常见,对联结整个景观的各斑块起着关键的作用,包括武汉市、襄阳市、黄冈市和随州市等4个分区;第二类为外点,位于外点的植被较为珍稀,多为当地特有,对构成整个植被格局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意义重大,包括鹤峰县、利川市和咸丰县等3个分区;第三类为中间点,位于中间点的植被普遍度和稀有度适中,占据了较多的生境空间,是构成整个湖北省植被格局的基础,包括黄石市、荆州市、荆门市、宜昌市等14个分区。将平均相似性值(mean similarity, MS)从中心点到外点排序,结果表明,毗邻地区相似性高,鄂东北、鄂西北、鄂东南以及江汉平原构成了整个植被格局的普遍性,鄂西南则构成其独特性。湖北省植被格局东部和西部差异较大,比较复杂。
摘要:
对山西灵空山自然保护区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种群进行了调查,利用生存分析理论及谱分析理论,分析了油松种群径级结构和静态生命表,绘制了存活曲线,同时分析了种群数量的周期性。主要结果如下:(1)油松种群幼苗幼树个体数较多,中径级的个体数较稳定,而高径级由于种间竞争及环境因子的影响,个体数明显下降。(2)油松种群的存活曲线呈现Deevey-Ⅱ型。动态表现为前期增长,中期稳定,后期衰退。(3)油松种群波动存在小周期,但变化不大,说明油松种群发展较为稳定。
对山西灵空山自然保护区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种群进行了调查,利用生存分析理论及谱分析理论,分析了油松种群径级结构和静态生命表,绘制了存活曲线,同时分析了种群数量的周期性。主要结果如下:(1)油松种群幼苗幼树个体数较多,中径级的个体数较稳定,而高径级由于种间竞争及环境因子的影响,个体数明显下降。(2)油松种群的存活曲线呈现Deevey-Ⅱ型。动态表现为前期增长,中期稳定,后期衰退。(3)油松种群波动存在小周期,但变化不大,说明油松种群发展较为稳定。
2013, 31(2): 136-142.
DOI: 10.3724/SP.J.1142.2013.20136
摘要:
以我国东南沿海沙地主要造林树种短枝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一年生苗木为研究对象,应用氮(N)、磷(P)、钾(K)三元二次旋转回归法,根据现实生物量的差异,划分为2种不同的产量类型,同时结合室内养分含量分析,以高产量类型为最适值,制定了诊断施肥综合法(Diagnosis and Recommendation Integrate System,简称DRIS)及指数法的营养诊断标准,研究氮、磷、钾不同施肥配比条件下苗木体内氮、磷、钾的养分含量及其需求程度,对短枝木麻黄进行苗期综合营养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施肥配比对短枝木麻黄苗木生物量积累规律有较大影响,苗木生物量最优解为19.84 g/株,对应的最佳施肥方案为氮、磷、钾分别施肥0.329 g/株、 2.298 g/株、 0.154 g/株。短枝木麻黄苗期小枝3种元素浓度的最佳比值范围为P/N=0.3174±0.1302; K/N=1.1010±0.506; K/P=3.5564±0.5075,以生长末期12月份各处理苗木为例,列出各元素的DRIS诊断指数及相对需肥次序,证实了营养诊断的准确性。
以我国东南沿海沙地主要造林树种短枝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一年生苗木为研究对象,应用氮(N)、磷(P)、钾(K)三元二次旋转回归法,根据现实生物量的差异,划分为2种不同的产量类型,同时结合室内养分含量分析,以高产量类型为最适值,制定了诊断施肥综合法(Diagnosis and Recommendation Integrate System,简称DRIS)及指数法的营养诊断标准,研究氮、磷、钾不同施肥配比条件下苗木体内氮、磷、钾的养分含量及其需求程度,对短枝木麻黄进行苗期综合营养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施肥配比对短枝木麻黄苗木生物量积累规律有较大影响,苗木生物量最优解为19.84 g/株,对应的最佳施肥方案为氮、磷、钾分别施肥0.329 g/株、 2.298 g/株、 0.154 g/株。短枝木麻黄苗期小枝3种元素浓度的最佳比值范围为P/N=0.3174±0.1302; K/N=1.1010±0.506; K/P=3.5564±0.5075,以生长末期12月份各处理苗木为例,列出各元素的DRIS诊断指数及相对需肥次序,证实了营养诊断的准确性。
2013, 31(2): 143-150.
DOI: 10.3724/SP.J.1142.2013.20143
摘要:
采用Griffing 6×6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长江流域内秋冬栽培的6个主要花椰菜(Brassica oleracea Linn.var.botrytis Linn.)资源的自交系育种材料的球高、球径、单球重、成熟期、毛花率和内叶盖球度等6个花球主要经济性状进行一般配合力(GCA) 和特殊配合力(SCA) 分析,并对花椰菜的各个性状进行了遗传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花椰菜的6个经济性状同时受加性和非加性效应控制。其中成熟期、毛花率、球高和内叶盖球度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大于特殊配合力,受加性基因效应影响大;而球径、单球重等性状间一般配合力小于特殊配合力,在相当程度上受非加性基因控制。花椰菜各性状的狭义遗传力由大到小依次为:成熟期、毛花率、内叶盖球度、球高、球径和单球重。花椰菜的球高与单球重、球径与单球重、球高与成熟期、单球重与内叶盖球度、成熟期与内叶盖球度等5个成对性状应该同时选择;而球高与毛花率、球高与内叶盖球度、球径与成熟期、球径与毛花率、单球重与毛花率、成熟期与毛花率、毛花率与内叶盖球度等7个成对性状的选择可以独立进行,彼此间不会相互影响,可实现同一组合或品种具备多种优质性状。在6个自交系中,P2和P5是理想亲本;P4是配制耐寒组合的亲本材料;亲本P6应用价值最低。组合中表现最好的为P2×P4,各性状的特殊配合力均较优。
采用Griffing 6×6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长江流域内秋冬栽培的6个主要花椰菜(Brassica oleracea Linn.var.botrytis Linn.)资源的自交系育种材料的球高、球径、单球重、成熟期、毛花率和内叶盖球度等6个花球主要经济性状进行一般配合力(GCA) 和特殊配合力(SCA) 分析,并对花椰菜的各个性状进行了遗传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花椰菜的6个经济性状同时受加性和非加性效应控制。其中成熟期、毛花率、球高和内叶盖球度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大于特殊配合力,受加性基因效应影响大;而球径、单球重等性状间一般配合力小于特殊配合力,在相当程度上受非加性基因控制。花椰菜各性状的狭义遗传力由大到小依次为:成熟期、毛花率、内叶盖球度、球高、球径和单球重。花椰菜的球高与单球重、球径与单球重、球高与成熟期、单球重与内叶盖球度、成熟期与内叶盖球度等5个成对性状应该同时选择;而球高与毛花率、球高与内叶盖球度、球径与成熟期、球径与毛花率、单球重与毛花率、成熟期与毛花率、毛花率与内叶盖球度等7个成对性状的选择可以独立进行,彼此间不会相互影响,可实现同一组合或品种具备多种优质性状。在6个自交系中,P2和P5是理想亲本;P4是配制耐寒组合的亲本材料;亲本P6应用价值最低。组合中表现最好的为P2×P4,各性状的特殊配合力均较优。
摘要:
探讨了紫苏(Perilla frutescens)不同外植体在不同激素的不同浓度及组合培养基中的培养及再生情况,建立了紫苏的高效快捷再生体系。结果表明:(1)再生率由高到低依次是茎尖、真叶、子叶和下胚轴;(2)茎尖无论有无激素处理,再生率都在85%以上,添加合适的激素可提高增殖系数。真叶在MS+TDZ 0.05 mg/L~0.1 mg/L范围处理下再生率均达70%左右。子叶最适激素组合为MS+KT 1.0 mg/L+IAA 1.0 mg/L,再生率22.22%。下胚轴最适激素组合为MS+6-BA 1.0 mg/L+ IAA 1.0 mg/L,再生率14.61%;(3)再生苗在1/2 MS中生根良好,生根率达86.67%,平均根长7.36 cm;(4)真叶外植体可形成叶簇,并可反复诱导不定芽发生,增殖能力强,培养周期短,是最理想的外植体。
探讨了紫苏(Perilla frutescens)不同外植体在不同激素的不同浓度及组合培养基中的培养及再生情况,建立了紫苏的高效快捷再生体系。结果表明:(1)再生率由高到低依次是茎尖、真叶、子叶和下胚轴;(2)茎尖无论有无激素处理,再生率都在85%以上,添加合适的激素可提高增殖系数。真叶在MS+TDZ 0.05 mg/L~0.1 mg/L范围处理下再生率均达70%左右。子叶最适激素组合为MS+KT 1.0 mg/L+IAA 1.0 mg/L,再生率22.22%。下胚轴最适激素组合为MS+6-BA 1.0 mg/L+ IAA 1.0 mg/L,再生率14.61%;(3)再生苗在1/2 MS中生根良好,生根率达86.67%,平均根长7.36 cm;(4)真叶外植体可形成叶簇,并可反复诱导不定芽发生,增殖能力强,培养周期短,是最理想的外植体。
摘要:
选用芦笋(Asparagus officinalis)茎枯病高抗品种格兰蒂为材料,研究各种生长素及细胞分裂素对其茎尖诱导的愈伤组织、不定芽增殖和生根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最适芦笋茎尖诱导愈伤组织的培养基为: MS+6-BA 0.3 mg/L+2,4-D 1.5 mg/L+蔗糖25 g/L+琼脂7 g/L,pH 5.8;最适愈伤组织增殖诱导、分化不定芽的培养基为: MS+NAA 0.3 mg/L+6-BA 0.5 mg/L+蔗糖30 g/L+琼脂7 g/L,pH 5.8;最适生根培养基为: 1/2 MS+0.5 mg/L IBA+1 mg/L PP333+0.3 mg/L 6-BA+蔗糖30 g/L+琼脂7 g/L,pH 5.8。
选用芦笋(Asparagus officinalis)茎枯病高抗品种格兰蒂为材料,研究各种生长素及细胞分裂素对其茎尖诱导的愈伤组织、不定芽增殖和生根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最适芦笋茎尖诱导愈伤组织的培养基为: MS+6-BA 0.3 mg/L+2,4-D 1.5 mg/L+蔗糖25 g/L+琼脂7 g/L,pH 5.8;最适愈伤组织增殖诱导、分化不定芽的培养基为: MS+NAA 0.3 mg/L+6-BA 0.5 mg/L+蔗糖30 g/L+琼脂7 g/L,pH 5.8;最适生根培养基为: 1/2 MS+0.5 mg/L IBA+1 mg/L PP333+0.3 mg/L 6-BA+蔗糖30 g/L+琼脂7 g/L,pH 5.8。
2013, 31(2): 164-170.
DOI: 10.3724/SP.J.1142.2013.20164
摘要:
利用抑制消减杂交法从藜科猪毛菜属盐生植物费尔干猪毛菜(Salsola ferganica)中分离得到了一个盐胁迫响应的cDNA片段,结合SMARTTM RACE技术获得了费尔干猪毛菜病程相关蛋白基因的cDNA,命名该基因为 SfPR-1 (GenBank登录号: JQ670917)。序列分析表明,SfPR-1长817 bp,含有501 bp的阅读框、 65 bp的 5'-UTR 和251 bp的3'-UTR,编码166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18.01 kD,理论等电点为9.37。通过BLAST同源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编码的蛋白与已知甜菜、拟南芥、烟草及玉米的病程相关蛋白PR-1同源性分别为73.6%、57.8%、55.5%和53.9%,且具有PR-1家族特有的6个半胱氨酸保守结构域。半定量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RT-q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盐胁迫后表达呈明显上调,初步推测病程相关蛋白基因SfPR-1可能与费尔干猪毛菜的耐盐性相关。
利用抑制消减杂交法从藜科猪毛菜属盐生植物费尔干猪毛菜(Salsola ferganica)中分离得到了一个盐胁迫响应的cDNA片段,结合SMARTTM RACE技术获得了费尔干猪毛菜病程相关蛋白基因的cDNA,命名该基因为 SfPR-1 (GenBank登录号: JQ670917)。序列分析表明,SfPR-1长817 bp,含有501 bp的阅读框、 65 bp的 5'-UTR 和251 bp的3'-UTR,编码166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18.01 kD,理论等电点为9.37。通过BLAST同源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编码的蛋白与已知甜菜、拟南芥、烟草及玉米的病程相关蛋白PR-1同源性分别为73.6%、57.8%、55.5%和53.9%,且具有PR-1家族特有的6个半胱氨酸保守结构域。半定量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RT-q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盐胁迫后表达呈明显上调,初步推测病程相关蛋白基因SfPR-1可能与费尔干猪毛菜的耐盐性相关。
2013, 31(2): 171-177.
DOI: 10.3724/SP.J.1142.2013.20171
摘要:
FtsZ是与真核微管蛋白类似的原核骨架蛋白,能在细胞分裂位点聚合组装成环状结构而调控细胞分裂过程。为了研究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FtsZ蛋白的功能,构建了钝顶螺旋藻FtsZ与绿色荧光蛋白GFP融合表达的质粒,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表达和定位研究,结果发现,表达融合蛋白GFP-FtsZ的大肠杆菌细胞由短杆状变为长丝状,且菌丝体长度与融合蛋白的表达量呈正比。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融合蛋白GFP-FtsZ在长丝状体细菌中呈有规律的点状分布,这说明FtsZ蛋白功能高度保守,钝顶螺旋藻FtsZ蛋白能识别大肠杆菌分裂位点并装配成环状结构调控大肠杆菌细胞分裂,FtsZ蛋白的过量表达能抑制大肠杆菌正常的细胞分裂而导致长丝状体细胞的形成。
FtsZ是与真核微管蛋白类似的原核骨架蛋白,能在细胞分裂位点聚合组装成环状结构而调控细胞分裂过程。为了研究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FtsZ蛋白的功能,构建了钝顶螺旋藻FtsZ与绿色荧光蛋白GFP融合表达的质粒,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表达和定位研究,结果发现,表达融合蛋白GFP-FtsZ的大肠杆菌细胞由短杆状变为长丝状,且菌丝体长度与融合蛋白的表达量呈正比。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融合蛋白GFP-FtsZ在长丝状体细菌中呈有规律的点状分布,这说明FtsZ蛋白功能高度保守,钝顶螺旋藻FtsZ蛋白能识别大肠杆菌分裂位点并装配成环状结构调控大肠杆菌细胞分裂,FtsZ蛋白的过量表达能抑制大肠杆菌正常的细胞分裂而导致长丝状体细胞的形成。
2013, 31(2): 178-185.
DOI: 10.3724/SP.J.1142.2013.20178
摘要:
通过蛋白质序列同源性比对分析,在嗜热藻(Thermosynechococcus elongatus BP-1)里面找到了与已知的Pb/Pg型蓝细菌光敏色素TePixJ和TeTlr0924同源的3个基因tlr0911、 tlr1215和tlr1999。通过分子克隆技术把它们的GAF结构域分别构建在pET30a(+)表达载体上,与可生成藻蓝胆素(PCB)的质粒pACYCDuet-ho1-pcyA在大肠杆菌BL21(DE3)体内重组,生成重组蛋白,利用亲和层析柱分离纯化,纯化后的蛋白质经过锌荧光和蛋白质酸性尿素变性以及荧光光谱和吸收光谱等实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Tlr0911-GAF存在蓝光吸收态Pb406 nm和绿光吸收态Pg527 nm之间的可逆光转换,它可共价结合两种藻胆色素,即藻紫胆素(PVB)和藻蓝胆素(PCB),Tlr1999-GAF则存在蓝光吸收态Pb417 nm和青光吸收态Pt496 nm之间的可逆光转换,它同样共价结合PVB和PCB, 而Tlr1215-GAF1和Tlr1215-GAF2不能自发结合藻胆色素,不具有光活性。
通过蛋白质序列同源性比对分析,在嗜热藻(Thermosynechococcus elongatus BP-1)里面找到了与已知的Pb/Pg型蓝细菌光敏色素TePixJ和TeTlr0924同源的3个基因tlr0911、 tlr1215和tlr1999。通过分子克隆技术把它们的GAF结构域分别构建在pET30a(+)表达载体上,与可生成藻蓝胆素(PCB)的质粒pACYCDuet-ho1-pcyA在大肠杆菌BL21(DE3)体内重组,生成重组蛋白,利用亲和层析柱分离纯化,纯化后的蛋白质经过锌荧光和蛋白质酸性尿素变性以及荧光光谱和吸收光谱等实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Tlr0911-GAF存在蓝光吸收态Pb406 nm和绿光吸收态Pg527 nm之间的可逆光转换,它可共价结合两种藻胆色素,即藻紫胆素(PVB)和藻蓝胆素(PCB),Tlr1999-GAF则存在蓝光吸收态Pb417 nm和青光吸收态Pt496 nm之间的可逆光转换,它同样共价结合PVB和PCB, 而Tlr1215-GAF1和Tlr1215-GAF2不能自发结合藻胆色素,不具有光活性。
摘要:
用透射电子显微技术研究了西瓜叶片小叶脉,结果表明,小叶脉是由大型维管束鞘细胞包围的维管束,维管束呈现大的头部和线形的柄部,柄部是单列细胞的木质部,由维管薄壁细胞和导管分子组成;头部是韧皮部,由维管薄壁细胞、伴胞和筛管分子组成。同一小叶脉内常见有超微结构特征显著不同的两种伴胞:一种伴胞体积小,与维管束鞘细胞接触面较小或不接触,细胞内有大液泡,细胞壁上没有胞间连丝或只有少数不分枝的胞间连丝,这种伴胞为2a型;另一种伴胞体积大,通常位于韧皮部两翼,不含大液泡而含大量小泡,与维管束鞘细胞接触面较大,接触面上有大量具分枝的胞间连丝,分枝部分比未分枝部分直径小,这种伴胞为中间细胞类型。显然,西瓜是小叶脉内兼具两种类型伴胞的植物。
用透射电子显微技术研究了西瓜叶片小叶脉,结果表明,小叶脉是由大型维管束鞘细胞包围的维管束,维管束呈现大的头部和线形的柄部,柄部是单列细胞的木质部,由维管薄壁细胞和导管分子组成;头部是韧皮部,由维管薄壁细胞、伴胞和筛管分子组成。同一小叶脉内常见有超微结构特征显著不同的两种伴胞:一种伴胞体积小,与维管束鞘细胞接触面较小或不接触,细胞内有大液泡,细胞壁上没有胞间连丝或只有少数不分枝的胞间连丝,这种伴胞为2a型;另一种伴胞体积大,通常位于韧皮部两翼,不含大液泡而含大量小泡,与维管束鞘细胞接触面较大,接触面上有大量具分枝的胞间连丝,分枝部分比未分枝部分直径小,这种伴胞为中间细胞类型。显然,西瓜是小叶脉内兼具两种类型伴胞的植物。
2013, 31(2): 191-197.
DOI: 10.3724/SP.J.1142.2013.20191
摘要: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联用技术,对中国南方民间用于治疗肝损伤和癌症的药材粗叶悬钩子(Rubus aleaefolius Poir.)叶中的多酚类和三萜类成分进行了分析。通过与文献数据和部分对照品的紫外光谱、负离子模式下的一级和二级质谱信息进行比较,从粗叶悬钩子叶中共分析了18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2个多酚类化合物,推测了9个多酚类和7个三萜类化合物的可能结构,并对三萜类化合物的质谱裂解途径进行了解析。基于对三萜类化合物裂解规律的研究,推测了1个三萜,即3-对香豆酰氧基-19α-羟基熊果酸。芦丁、 绿原酸和3-对香豆酰氧基-19α-羟基熊果酸在本植物中属首次报道。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联用技术,对中国南方民间用于治疗肝损伤和癌症的药材粗叶悬钩子(Rubus aleaefolius Poir.)叶中的多酚类和三萜类成分进行了分析。通过与文献数据和部分对照品的紫外光谱、负离子模式下的一级和二级质谱信息进行比较,从粗叶悬钩子叶中共分析了18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2个多酚类化合物,推测了9个多酚类和7个三萜类化合物的可能结构,并对三萜类化合物的质谱裂解途径进行了解析。基于对三萜类化合物裂解规律的研究,推测了1个三萜,即3-对香豆酰氧基-19α-羟基熊果酸。芦丁、 绿原酸和3-对香豆酰氧基-19α-羟基熊果酸在本植物中属首次报道。
2013, 31(2): 198-202.
DOI: 10.3724/SP.J.1142.2013.20198
摘要:
为筛选有效的植物杀菌成分,采用菌丝生长法,测定了香茅油、薰衣草油、菊花油、月桂油、柠檬油、广藿香油、肉桂油、天竺葵油、迷迭香油、茶树油、薄荷油对6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发现在2 g/L的浓度下,上述11种精油对6种供试病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香茅油、肉桂油、天竺葵油、月桂油、茶树油和薄荷油对6种病原真菌的抑制率均为100%。剂量效应试验表明,肉桂油对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和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的EC50值分别为29.05 μg/mL和42.96 μg/mL,而天竺葵油对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和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的EC50值分别为34.02 μg/mL和68.48 μg/mL。
为筛选有效的植物杀菌成分,采用菌丝生长法,测定了香茅油、薰衣草油、菊花油、月桂油、柠檬油、广藿香油、肉桂油、天竺葵油、迷迭香油、茶树油、薄荷油对6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发现在2 g/L的浓度下,上述11种精油对6种供试病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香茅油、肉桂油、天竺葵油、月桂油、茶树油和薄荷油对6种病原真菌的抑制率均为100%。剂量效应试验表明,肉桂油对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和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的EC50值分别为29.05 μg/mL和42.96 μg/mL,而天竺葵油对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和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的EC50值分别为34.02 μg/mL和68.48 μg/mL。
摘要:
介绍了一种原产华南、种子可食的木本植物——苹婆的生物学特性,并以广西苹婆(Sterculia nobilis Smith)种子为材料,对其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通过测定其多酚提取物的还原力和金属螯合力,以及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H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探讨了苹婆种子的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苹婆种子营养丰富,含有18种氨基酸,富含酚类物质。其中,淀粉含量60.42 g/100 g FW、蛋白质20.32 g/100 g FW、脂肪2.18 g/100 g FW、氨基酸2.36 g/100 g FW、铁136.86 mg/g FW、维生素C 7225 μg/100 g FW;总酚含量为401.84 μg/mL没食子酸。苹婆种子多酚提取物有较强的还原力,金属螯合力,以及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在0~50 μg/mL浓度范围,苹婆抗氧化能力与抗坏血酸或乙二胺四乙酸(EDTA)相当。苹婆种子营养全面,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苹婆是很有潜力的功能食品来源植物。
介绍了一种原产华南、种子可食的木本植物——苹婆的生物学特性,并以广西苹婆(Sterculia nobilis Smith)种子为材料,对其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通过测定其多酚提取物的还原力和金属螯合力,以及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H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探讨了苹婆种子的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苹婆种子营养丰富,含有18种氨基酸,富含酚类物质。其中,淀粉含量60.42 g/100 g FW、蛋白质20.32 g/100 g FW、脂肪2.18 g/100 g FW、氨基酸2.36 g/100 g FW、铁136.86 mg/g FW、维生素C 7225 μg/100 g FW;总酚含量为401.84 μg/mL没食子酸。苹婆种子多酚提取物有较强的还原力,金属螯合力,以及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在0~50 μg/mL浓度范围,苹婆抗氧化能力与抗坏血酸或乙二胺四乙酸(EDTA)相当。苹婆种子营养全面,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苹婆是很有潜力的功能食品来源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