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on Combining Ability and Heritability Analysis of Main Economic Characters for Cauliflower
-
摘要: 采用Griffing 6×6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长江流域内秋冬栽培的6个主要花椰菜(Brassica oleracea Linn.var.botrytis Linn.)资源的自交系育种材料的球高、球径、单球重、成熟期、毛花率和内叶盖球度等6个花球主要经济性状进行一般配合力(GCA) 和特殊配合力(SCA) 分析,并对花椰菜的各个性状进行了遗传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花椰菜的6个经济性状同时受加性和非加性效应控制。其中成熟期、毛花率、球高和内叶盖球度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大于特殊配合力,受加性基因效应影响大;而球径、单球重等性状间一般配合力小于特殊配合力,在相当程度上受非加性基因控制。花椰菜各性状的狭义遗传力由大到小依次为:成熟期、毛花率、内叶盖球度、球高、球径和单球重。花椰菜的球高与单球重、球径与单球重、球高与成熟期、单球重与内叶盖球度、成熟期与内叶盖球度等5个成对性状应该同时选择;而球高与毛花率、球高与内叶盖球度、球径与成熟期、球径与毛花率、单球重与毛花率、成熟期与毛花率、毛花率与内叶盖球度等7个成对性状的选择可以独立进行,彼此间不会相互影响,可实现同一组合或品种具备多种优质性状。在6个自交系中,P2和P5是理想亲本;P4是配制耐寒组合的亲本材料;亲本P6应用价值最低。组合中表现最好的为P2×P4,各性状的特殊配合力均较优。Abstract: Using six inbred line cauliflower (Brassica oleracea Linn.var.botrytis Linn.) varieties from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as parents, general combining ability (GCA), specific combining ability (SCA) and correlation of primary characters such as head height, head diameter, head weight, maturity traits, bracts ratio and leaf coverage ratio were studied by 6 ×6 complete diallel cross and Griffing method I. Results showed that six characters were affected by additive and non additive effects. Maturity, bracts ratio, head height and leaf coverage ratio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additive gene were mainly inherited by GCA; head diameter and head weight were mainly inherited by SCA and were strongly controlled by non-additive genes. Narrow heritability ranked in the order of maturity, bracts rate, leaf coverage ratio, head height, ball diameter and head weight. Concurrent selection of couple traits were head height and head weight, head diameter and head weight, head height and maturity, head weight and leaf coverage ratio, maturity and leaves coverage ratio; but independent selection of couple traits were head height and bracts ratio, head height and leaf coverage ratio, head diameter and maturity, head diameter and bracts ratio, head weight and bracts ratio, maturity and bracts ratio, bracts ratio and leaf coverage ratio. None interacted, and more traits of good characters were combined in the same cultivar. In the six inbred lines, P2 and P5 were ideal parental lines, and P4 was an ideal parental line for cold tolerance. The traits of P2×P4 in combination had better expression and SCA.
-
药材太子参(孩儿参)为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太子参(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 (Miq.)Pax ex Pax et Hoffm.)的干燥块根。它具有益气健脾、生津润肺等多种功效[1-6]。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中江苏、安徽、贵州、福建等省份是太子参主产区。研究发现,不同产地太子参在化学组成和活性成分含量上存在明显差异[7-10]。
太子参皂苷是太子参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疲劳、耐缺氧、耐低温功效,对视网膜激光损伤具有防护作用[11, 12]。太子参皂苷含量在不同产地有显著差异[13, 14],说明气候条件对药材质量的重要性[15-23]。目前太子参研究主要聚焦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加工采收等方面[24, 25],而化学成分和产地气候间的相关性研究却较少[26-28],尤其是缺乏气候因子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响应关系研究。
本研究基于不同产区太子参质量研究影响太子参皂苷的气候响应特征,并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剖析气候因子影响的动态变化规律,尝试寻找影响太子参皂苷合成的关键气候因子和气候响应特征,以期为太子参的引种扩种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植物材料
太子参样本共14份,分别采自江苏、安徽、贵州以及福建等省,经鉴定均为石竹科植物太子参的块根[29](表1)。
表 1 样本地理信息Table 1. Geographic information of sample省市级
Province and municipality区/县级市
District/county-level city乡镇
Villages and towns编号
Classify and code江苏省镇江市 句容市 袁巷镇 JS-1 江苏省镇江市 句容市 茅山镇 JS-2 江苏省镇江市 句容市 天王镇 JS-3 江苏省镇江市 句容市 天王镇 JS-4 安徽省宣城市 宣州区 黄渡乡 AH-1 安徽省宣城市 宣州区 古泉镇 AH-2 福建省宁德市 柘荣县 富溪镇 FJ 江苏省镇江市 句容市 陈武乡 JS-5 贵州省黔东南州 施秉县 牛大场镇 GZ-1 安徽省宣城市 广德市 东亭乡 AH-3 江苏省常州市 溧阳市 上兴镇 JS-6 江苏省常州市 金坛区 薛埠镇 JS-7 安徽宣城市 宣州区 向阳镇 AH-4 贵州参黔东南州 黄平县 — GZ-2 采用的69个气候数据分别来源于中国气象数据网共享平台和世界气候数据库(http://www. worldclim.org/),为 1970 - 2000年监测数据的平均值,空间分辨率为 30 sec(1 km2);然后是 4 个月均因子,反映气候因子在1 - 12月的动态变化。
1.2 方法
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560 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以浓度C为横坐标,吸光度A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回归方程A=0.0208C-0.0042,根据回归方程,求得浓度C,再按:含量(%)=(1.2 × C / 称样量 × 1000) × 100%,计算样品中太子参皂苷的含量。
采用 Excel 2010和 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运用Prism8.0以及Heml1.0软件绘制图表。通过共线性诊断筛选综合气候因子。采用Analyze-Descriptive Statistics 法标准化处理不同量纲数据,得到标准化结果后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聚类分析将数据线性标准化后采用系统聚类法,分析方法采用组间联结,太子参皂苷含量聚类相似度度量采用Pearson 距离法。相关性分析采用 SPSS 25.0软件中双变量Pearson方法进行。不同气候区气候特征采用SPSS 25.0软件描述性分析中的95%置信区间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太子参皂苷含量地理变异特征
本研究发现,不同产地太子参皂苷含量具有明显的地理变异。江苏、安徽的太子参皂苷含量处于较高水平;而贵州、福建的太子参皂苷含量处于较低水平(图1)。江苏-安徽型太子参皂苷含量平均值为(0.7561 ± 0.0491)%,变幅为0.6840%~0.8239%。其中,江苏句容天王镇朱巷村的太子参皂苷含量最高,为0.8239%;安徽广德县东亭乡的太子参皂苷含量最低,为0.684%。贵州-福建型太子参皂苷含量平均值为(0.3070 ± 0.0377)%,变幅为0.2848%~0.3505%。其中,福建柘荣富溪镇的太子参皂苷含量最高,为0.3505%;贵州黔东南州黄平县的太子参皂苷含量最低,为0.2848%。
2.2 太子参皂苷与气候因子的响应
基于年-季-月3个时间尺度的气候因子分析太子参皂苷含量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多层次响应关系,以得到气候因子对太子参皂苷累积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关键时间窗口。
2.2.1 年均气候因子
依据太子参样本产地的年均气候因子聚类结果(图2):江苏和安徽两地为年均高日照量型(气候型Ⅰ);而贵州和福建两地为低日照量型(气候型Ⅱ)。其中,年均日照量和年均相对湿度是两种气候类型的主要差异因子。气候型Ⅰ的年均日照量明显高于气候型Ⅱ,年均日照量相差约591.45 kJ·m−2·d−1;同时,气候型Ⅱ年均相对湿度稍高于气候型Ⅰ,两种气候类型的年均相对湿度相差约15%。
图 2 不同产地年均因子热图JS:江苏;AH:安徽;GZ:贵州;FJ:福建。NJS:年降水;NJW:年均温;RZ:年均日照时数;SD:年均相对湿度。下同。Figure 2. Heatmap of annual climate factorsJS: Jiangsu; AH: Anhui; GZ: Guizhou; FJ: Fujian. NJS: Average annual precipitation; NJW: Average annual temperature; RZ: Sunshine duration; SD: Average annual humidity. Same below.同时,两种气候类型间的其他年均因子也稍有差异。其中,两种气候型的年均降水平均值相差约218.4 mm,而年均温平均值差值约0.2 ℃。
为定量分析年均气候因子与太子参皂苷含量的响应关系,采用Pearson系数法计算各地太子参皂苷含量与年均气候因子间的相关性(图3)。
由图3可知,与太子参皂苷含量有明显相关性的气候因子是年均日照时数、年均相对湿度和年均降水量,而与年均温相关性不显著。其中,太子参皂苷含量与年均日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一定条件下日照量越高,越有利于太子参皂苷的积累,另外,太子参皂苷含量与年均降水和年均相对湿度均呈负相关,说明水分因子量越低,太子参皂苷含量越高,即少雨、低湿可能更适宜太子参皂苷的产生与积累。同时,由相对系数可知,年均相对湿度对太子参皂苷含量的影响程度略大于年均降水。
2.2.2 季度因子
通过共线性诊断保留的11个bio综合气候因子(bio2、bio3、bio5、bio7、bio8、bio9、bio11、bio14、bio15、bio18、bio19),计算太子参皂苷含量和这些气候因子间的相关系数(表2)。
表 2 太子参皂苷含量与季度气候因子间的Pearson系数Table 2.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seasonal climatic factors and saponin content气候因子
Climate factor相关系数
Correlation coefficient显著性(双尾)
Sig.气候因子
Climate factor相关系数
Correlation coefficient显著性(双尾)
Sig.bio2 0.423 0.132 bio11 −0.863** 0.000 bio3 −0.923** 0.000 bio14 0.315 0.272 bio5 0.893** 0.000 bio15 −0.775** 0.001 bio7 0.961** 0.000 bio18 −0.475 0.086 bio8 0.853** 0.000 bio19 0.290 0.314 bio9 −0.146 0.619 注:** 表示0.01 级别(双尾)相关性显著。下同。 Note: ** indicate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P < 0.01 level. Same below. 太子参皂苷含量与6个综合气候因子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其中,5个温度因子分别是bio3(昼夜温差与年温差比值)、bio11(最冷季度平均温)、bio5(最热月份最高温)、bio7(年温度变化范围)、bio8(最湿季度平均温);1个降水因子为bio15(雨量变化方差)。
在0.01水平上,与太子参皂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的综合气候因子为bio3(昼夜温差与年温差比值)、bio11(最冷季度平均温)、bio15(雨量变化方差),说明温度变化较大且降水量稳定的地区有利于太子参皂苷的积累,同时最冷季度时的低温有助于太子参皂苷的形成。与太子参皂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的综合气候因子为bio5(最热月份最高温)、bio7(年温度变化范围)、bio8(最湿季度平均温),说明最热季节温度越高越有利于太子参皂苷的积累。
2.2.3 月均因子
基于1-12月的月均因子,计算其与太子参皂苷含量的相关系数(图4,表3 ~ 表5)。
表 3 太子参皂苷含量与月均降水的Pearson系数Table 3.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mean monthly precipitation and saponin content综合气候因子
Climate factor相关性
Correlation显著性(双尾)
Sig.综合气候因子
Climate factor相关性
Correlation显著性(双尾)
Sig.prec_1 0.339 0.235 prec_7 0.891** 0.000 prec_2 0.230 0.429 prec_8 −0.556* 0.039 prec_3 −0.044 0.880 prec_9 −0.461 0.097 prec_4 −0.576* 0.031 prec_10 −0.950** 0.000 prec_5 −0.906** 0.000 prec_11 −0.719** 0.004 prec_6 −0.630* 0.016 prec_12 0.315 0.272 注:* 表示 0.05 级别(双尾)相关性显著。下同。 Note: * indicate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P < 0.05 level. Same below. 表 5 太子参皂苷含量与月均水汽压的Pearson系数Table 5.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mean monthly vapor pressure and saponin content综合气候因子
Climate factor相关性
Correlation显著性(双尾)
Sig.综合气候因子
Climate factor相关性
Correlation显著性(双尾)
Sig.vapr_1 −0.864** 0.000 vapr_7 0.944** 0.000 vapr_2 −0.850** 0.000 vapr_8 0.942** 0.000 vapr_3 −0.860** 0.000 vapr_9 0.744** 0.002 vapr_4 −0.811** 0.000 vapr_10 0.194 0.506 vapr_5 −0.316 0.271 vapr_11 −0.618* 0.019 vapr_6 0.673** 0.008 vapr_12 −0.886** 0.000 太子参皂苷含量与每月平均气温呈现出负相关-正相关-负相关的动态变化趋势,即与最冷季节的月均温(1-4月、11-12月)呈显著负相关,说明最冷季度的低温有助于太子参皂苷的积累。而与最热季节(5-9月)的月均温呈正相关,说明最热季节的月均温对太子参皂苷的积累有促进作用,这与2.2.2中的结论一致。另外,2.2.1中的分析结果显示太子参皂苷含量与年均温相关性不显著,为弱负相关,但月均气温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太子参皂苷含量与月均气温呈现全年的动态变化趋势。因此,月均尺度上更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化学成分含量与气候因子的动态响应关系,并能得出化学成分含量累积的主要时间段及时间窗口。
由表3可知,太子参皂苷含量与每月平均降水量呈现出弱正相关-强负相关-弱正相关的动态变化趋势,说明对太子参皂苷含量影响比较大的时间窗口是强负相关的4-11月,即除了7月平均降水量与太子参皂苷含量呈正相关,其余4-6月、8-11月均与太子参皂苷含量呈负相关,而1-2月和年底的12月却与太子参皂苷含量呈正相关。2.2.1和2.2.2中的分析结果分别表明太子参皂苷含量与年均降水量呈负相关,与雨量变化方差(bio15)呈负相关,说明均匀降水有助于太子参皂苷累积,同时也说明了月均因子比年均因子更能准确反映出气候因子对太子参皂苷含量的动态影响。
表4结果显示,在0.01水平上,1-12月的月均日照量均与太子参皂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月均日照量对太子参皂苷的合成和积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月均日照量越长,太子参皂苷积累也就越多,与2.2.1中与年均日照时数呈强正相关的结论相呼应。其中相关系数大于0.9的月份有3-6月,说明这几个月的月均日照量对太子参皂苷含量积累的影响最为关键。
表 4 太子参皂苷含量与月均日照量的Pearson系数Table 4.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mean monthly solar radiation and saponin content综合气候因子
Climate factor相关性
Correlation显著性(双尾)
Sig.综合气候因子
Climate factor相关性
Correlation显著性(双尾)
Sig.srad_1 0.872** 0.000 srad_7 0.668** 0.009 srad_2 0.889** 0.000 srad_8 0.827** 0.000 srad_3 0.990** 0.000 srad_9 0.596* 0.024 srad_4 0.984** 0.000 srad_10 0.838** 0.000 srad_5 0.986** 0.000 srad_11 0.785** 0.001 srad_6 0.975** 0.000 srad_12 0.770** 0.001 表5分析结果显示,太子参皂苷含量与月均水汽压呈负相关-正相关-负相关的动态变化,其中,1-4月以及11-12月的月均水汽压与太子参皂苷含量呈强负相关,说明在这期间较低的月均水汽压更适宜太子参皂苷的合成和积累。太子参皂苷含量与6-9月的月均水汽压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在此期间较高的月均水汽压有利于太子参皂苷的积累。
综上结果可见,太子参皂苷含量与月均日照量全年响应关系一致,为显著正相关,而与其他3个月均因子呈现不同的动态变化趋势,即与月均气温的响应关系为负相关-正相关-负相关,与每月平均降水量呈现出正相关-负相关-正相关的动态变化趋势,与月均水汽压呈现出负相关-正相关-负相关的趋势。
2.2.4 太子参皂苷不同含量区气候特征
江苏和安徽地区的太子参皂苷含量高,而贵州和福建地区含量低;太子参皂苷含量与月均温、月均日照量、月均降水量和月均水汽压均有强相关性。为说明江苏-安徽皂苷高含量区和贵州-福建低含量区的气候差异,本研究分析了上述3个月均因子在太子参不同品质区的动态差异情况(图5 ~ 图7)。
由图5可知,江苏-安徽地区的月均温在1-3月高于该地区,4-9月低于该地区,而10-12月又高于该地区。同时,月均平均气温与太子参皂苷含量呈负相关-正相关-负相关的动态变化趋势(图4)。因此,气温对于太子参皂苷含量的影响,江苏-安徽地区的太子参皂苷含量低于贵州-福建地区。
贵州-福建地区的月均日照量均高于江苏-安徽地区,而月均日照量与太子参皂苷含量呈正相关,因此若只考虑日照量对太子参皂苷含量的影响,贵州-福建地区的太子参皂苷含量要高于江苏-安徽地区(图6)。江苏-安徽地区的月均水汽压在1-5月份低于贵州-福建地区,6-10月份高于该地区,11-12月又低于该地区(图7)。表5分析结果说明月均水汽压与太子参皂苷含量的相关性呈负相关-正相关-负相关的动态趋势。因此,仅考虑月均水汽压对太子参皂苷含量的影响,江苏-安徽地区太子参皂苷累积要高于贵州-福建地区。
3. 讨论
3.1 太子参皂苷含量的地理变异
本研究发现,不同产地间的太子参皂苷含量存在明显的地理变异,可分为江苏-安徽太子参皂苷高含量型和贵州-福建太子参皂苷低含量型。其他学者也多次发现,不同地区太子参品质不同,如邹立思等[30]通过GC-MS分析发现江苏句容与福建柘荣两地栽培的太子参在挥发性成分上有明显区别。刘训红等[31]发现不同产地的太子参皂苷含量有一定差异。侯娅等[32]发现多个产地太子参间的化学成分差异显著。
太子参中化学成分很多,前期研究初步揭示太子参中的多糖与气候因子的关系不大,可能药材中某些化学成分是气候主导型成分,而有些成分是基因主导型成分。这或许是生态型物种和基因型物种的区别,需要对不同物种和不同成分进行大量深入研究。正是由于太子参品质存在地理变异才会有不同产区品质优劣之分和道地产区之说。
作者前期对人参(Panax ginseng C. A. Mey.)和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m L.)的研究表明[33, 34],人参皂苷都与年均温呈负相关,低温有助于皂苷积累。本文也发现太子参皂苷与温度呈负相关,是否皂苷是低温逆境胁迫的产物,同时,其他药材中的皂苷是否也有这个规律,这是课题组以后研究方向。
3.2 太子参皂苷含量与气候因子间的动态响应特征
太子参皂苷含量与年均气温、年均降水、年均日照量、年均相对湿度均有一定相关性。进一步研究发现,太子参皂苷含量与日照量呈全年强正相关,而与其他3个因子则呈现不同的动态变化趋势,即与每月平均气温呈负相关-正相关-负相关的趋势,与每月平均降水量呈弱正相关-强负相关-弱正相关的趋势,与月均水汽压呈负相关-正相关-负相关的变化趋势。
太子参皂苷含量显示与最热季节温度(最湿季度平均温bio8、最热月份最高温bio5)呈正相关,与最冷季节温度呈负相关(最冷季度平均温bio11);进一步研究表明其与每月平均气温呈负相关-正相关-负相关的动态变化趋势。由此可见,基于年-季-月这种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因子研究体系,能更精准分析出化学成分含量与气候因子的动态响应特征。
本研究结果还表明,太子参皂苷含量与bio3(昼夜温差与年温差比值)呈显著负相关,说明气温变化不大的地区有利于皂苷积累。而康传志等[35]发现,最暖季平均温、等温性是影响太子参种植分布的最重要环境因子,与本研究结论一致。本研究还发现,在6-9月太子参的休眠期间,月均水汽压与太子参皂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他研究[36, 37]也发现产地湿度较大,太子参长势较缓,不仅徒长状况明显,而且易腐烂或染病害。
3.3 太子参不同品质区气候特征
太子参皂苷含量受气候因子影响较大,可能是环境主导型化学成分。根据太子参生物学特性,太子参喜温暖湿润气候,忌高温强光,在10 ℃ ~ 20 ℃时生长旺盛,当气温超过 30 ℃时植株生长停滞。其耐寒性强,怕旱怕涝,产地湿度过高易造成渍水烂根以及腐烂感染[38, 39],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在太子参不同品质区,如江苏-安徽高含量区和贵州-福建低含量区,4种气候因子的不同年度变化造就了太子参皂苷含量的差异,因此,在不同种植地区内采取适当的田间管理措施有助于改善药材品质,可为太子参的引种扩种和田间管理提供参考。
-
[1] 王化. 上海蔬菜种类及栽培技术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74-89. [2] 黄聪丽,朱凤林,刘景春,邱煜辉,张春叶. 我国花椰菜品种资源的分布与类型[J].中国蔬菜, 1999(3): 35-38. [3] 杨加付,饶立兵,顾宏辉. 花椰菜熟期性状的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分析[J].浙江农业学报, 2004, 16(4): 182-185. [4] Lal G, Swarup V, Chatterjee S S. Combining ability in early Indian cauliflower[J]. J Agric Sci, 1977, 89: 169-175. [5] Maluf W R, Corte R D, Toma-Braghini M, Caldas L S, Ikuta H, Kunieda-Yabase M. Early testing of parental combining ability in tropical cauliflower hybrids[J]. Euphytica, 1988, 11(4): 893-903. [6] 李素文,孙德岭,张宝珍,陈晓莲. 花椰菜主要经济性状的配合力分析[J].华北农学报, 1996, 11(4): 104-108. [7] Watts L E. The inheritance of curding periods in early summer and autumn cauliflower[J]. Euphytica, 1965, 14(1): 83-90. [8] Varalakshmi B. Heterosis and combining ability for yield and its components in early cauliflower[J]. Indian J Hortic, 2009, 66(2): 198-203. [9] Verma Veerendra K, Kalia Pritam. Combining ability studies in early and mid-maturity CMS based cauliflower lines[J]. Indian J Hortic, 2011, 68(4): 503-506. [10] 魏乃荣,陆长苹,李云华,刘文明,李素文. 花椰菜主要性状遗传参数的初步研究[J].华北农学报, 1992, 7(1): 83-88. [11] 杨加付,饶立兵,顾宏辉,叶子弘. 花椰菜花球和植株性状的遗传与相关分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9(4): 361-365. [12] 张振贤,梁书华. 花椰菜花球与其他器官相关性的研究[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1995, 26(3): 307-310. [13] 程卫东. 花椰菜单球重选择指数研究[J].甘肃农业科学, 1998(6): 29-31. [14] 李光庆,谢祝捷,姚雪琴,陈学好.花椰菜叶绿素荧光参数与耐寒性的关系研究[J].园艺学报, 2010, 37(12): 2001-2006. [15] 李加纳. 数量遗传学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151-213. [16] 杨业华. 普通遗传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64-303. [17] 方智远,孙培田. 甘蓝自交系几个数量性状配合力的分析初报[J].中国农业科学, 1982(1): 49-55. [18] Gray A R, Crisp P. Breeding system, taxonomy, and breeding strategy in cauliflower (Brassica oleracea var. botrytis L. ) [J]. Euphytica, 1977, 26(2): 369-375. [19] 李栒,官春云. 油菜主要性状遗传力和遗传相关的初步研究[J].遗传, 1981, 3(3): 24-27. [20] 张扬勇,靳哲,方智远,刘玉梅,杨丽梅,庄木,孙培田.结球甘蓝抗寒性配合力分析及优良抗寒组合选育[J].中国蔬菜, 2011(14): 23-27. [21] 曾爱松,刘玉梅,方智远,刘玉梅,杨丽梅,孙培田. 结球甘蓝耐裂球研究进展[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1, 12(2): 307-310. [22] 刘玉梅,王晓武,方智远,孙培田,杨丽梅. 早熟秋甘蓝自交不亲和系的配合力及主要数量性状遗传效应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6, 18(5): 421-424. -
期刊类型引用(0)
其他类型引用(4)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161
- HTML全文浏览量: 0
- PDF下载量: 1691
- 被引次数: 4